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困境及对策-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

梦想和现实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困境及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当代知识女性在当代社会各个舞台中的巨大角色转化和生机勃勃的积极参与,描绘出女性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想模式,着重分析探讨了依然制约女性进一步发展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并提供了解决理想和现实冲突的几种对策。

关键词当代知识女性 社会发展 理想和现实对策

 

一、美丽新世界——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社会角色的激变

“那双推动摇篮的手同样能够震撼世界!”女性主义学者威尔玛·斯科特·海德充满深情地说。女性是创造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女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转载请注明来自:科普读物http://www.4gji.com/)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给中国知识女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知识女性求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女性角色政变式的突进,在参与社会各方面建设所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显示出中国的时代女性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一)女性家庭生活角色的变奏

1、知识女性的婚姻角色

知识女性的婚姻自主程度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城镇青年知识女性的初次婚姻由“本人决定”占85.8%。这与解放以前95%的婚姻属包办买卖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择偶标准上,女性已由过去的重视外在条件向强调内在情感转变,尤其是占65%的年轻知识女性的结婚动机主要是为了寻求个人的幸福,显示了知识女性在婚姻角色上的主体自觉性正在大力增强。夫妻间文化差距迅速缩小,并出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表明了女性婚姻主体地位的提升。据1983年中国五城市的家庭调查,其文化程度夫高于妻的占49.24%,夫妻相当占42.11%,妻高于丈夫的占9.65%。

离婚权及其使用。当代知识女性不仅拥有平等的离婚权利,而且面对死亡婚姻,敢于主动呈请离婚,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观念正在被现代知识女性摒弃。20世纪90年代以来,xx市中知识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约占60%-70%;在调解和判决的离婚案中,女性为原告的占70%左右;从再婚情况看,离婚女性的再婚比例比男性高出0.41%,这些都表明女性对婚姻生活质量已有了现代意义的理解,追求个人幸福成为知识女性婚姻角色变动的主要目标。

2、知识女性的生育角色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当代知识女性已从传统的生育工具性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有独立自主的生育权。她们生育的目的多是为了个人情感的满足,家庭的利益已退居次要。据调查,80%以xx镇知识女性的理想孩子是1个及以下;绝大多数自愿晚婚晚育、少生优育。199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18.24‰,比1970年下降45.4%。,2000年前后又下降至1.8,已接近发达国家1.6的水平。近年“丁克家庭”的出现和扩大有力表明女性生育行为的现代化走向,生育率的降低乃至缺失正是女性生育角色主体性的最直观反映。

3、知识女性家庭地位的崛起

  当代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角色形象大异于往昔。女性在家庭收入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0%提高到90年代初的40%,1998年城市妻子的年收入是丈夫的75%-78%。经济的相对独立,使女性赢得了不同程度的家庭经济支配权和家庭事务管理权。“中国社会妇女地位调查”表明,90年代中期,约有半数( 49.6%)的中国家庭由夫妻共同决定家庭的经济支配。在“家庭投资或贷款”和“买房、盖房”的决策上,妻子参与决策的比例为60.7%和70.7% ,分别比10年前提高10.2和15.1 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家庭重大事务及个人事务的决策上女性有了更多的参与权。        

(二)知识女性参与政治风云

女性参政是妇女解放、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在政治领域代表和维护女性利益的客观需要,是实践妇运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女性素质高低的一个准则。

我国知识女性平等地参政首先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199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了女性参政的明确目标:积极实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都要有女性。

改革开放后,女性从以前的“要我参政议政”到现在提出“我要参政议政”,其参政领域从单纯的进入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延伸到更广阔领域的参xx议政;参政主体从以女干部为主扩展到女性群体;参政过程从被动行使法律权利到主动争取;参政意识方面对参与高层决定期望值有所提高,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逐届增加,参政议政能力不断增强。中共十六大女性代表所占比例为18.1%,比十五大的16.8%提高1.3个百分点,女政治局委员为4.2%,而十五大为零;十七大女性代表为445名,占代表总数的20.1%,比上届增加0.4%。第十一届全国人表会代表中女代表比例为21.3%。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比例为17.7%。2008年,国家领导人中有8位女性,有230多位女性任部级领导,全国公务员中的女性占总数40%以上。

三)知识女性撼动经济社会

当今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多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女企业家,经济社会清一色男人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中国妇女报》和中国社会调查中心曾评出了马艳荣、纪幼兰、郑少清、杨澜、陈丽华、张茵等10位女性企业风云人物,她们是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借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助力,善抓机遇的女性杰出代表,她们不仅擅长于传统的“守业”,而且具有不断拓展空间的才华,也带动了更多的优秀女性投身社会大建设的潮流。在国家思想大解放的良好背景下,不仅妇女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得到保障,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就业领域拓宽,职业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国有女职工8168.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 36.3%;1992年女性从业人口已占女性15岁以上人口的72.33 %,居世界前列;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5%;女性在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在技术、知识密度高的行业中比重明显增加。到1990年,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企事业机关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的比例已分别由5.07%、1.56%上升到5.3 %、1.75 %;而农林牧渔劳动者已由71.98 %下降为70. 58 %。

在经济收人方面,女性所占的比重已很大。据2000 年调查,

城镇在业女性的平均月收人为1149.60 元,是男性的81.4 %;部分高阶层知识女性收入远高于男性。
   (四)知识女性是当代文化教育建设的生力军

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妇女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女童入学率达到99.54%;30岁以下女性的平均上学年数,城镇为10.4年,仅比男性少0.3年;普通高等学校女大学生在校生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5%、90年代中期的35%,飞速增长到目前的男女比例几近相等;女研究生1978年为828人,所占比例仅为9.9%;到1999年在校女研究生达7.6万人;2007年,在校女研究生近10万人。继续受教育水平也有提高。数据表明,有26.8%的妇女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比男性高2.2个百分点,有13.5%的妇女近3年来参加了各类培训或进修,40岁以xx镇妇女参加培训比例达26.1%。妇女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妇女登上社会舞台展示魅力的前提。

2、科技知识深入人心。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是具有知识文化的人,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的创造能力为本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她们勇攀科学高峰,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80年代中期,我国女科技工作者占从事科技工作总人数的33%,90年代中期有女科技工作者807万人,占全体科技人员的35%,近年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她们涉及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生物制约、微电子技术、航天航空等“高、精、尖”领域,与男性一样取得突破性成果,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还将在未来时代延续。    

3、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在业人员中,知识女性比例均超过男性,广大知识女性正以自己的崭新形象,为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绚烂的春天——现代知识女性的理想画卷

改革改变了中国知识女性的命运,使女性一步步走向自尊、自立、自强。那么中国女性是否已经获得平等和独立?是否建构了自己的理想模式?什么样的女性才是现代知识女性的理想模式?从下述三种价值和情感进行分析以后,我们看能否得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一)社会进步要求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1、要提高妇女的素质,必须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强化女性的素质教育。素质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而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女性素质教育就要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为导向,促进妇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中介,培养女性的个性心理品质,合理地提高女性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还要依据男女“两性差异”,来考虑女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第一,在生理特征方面,女性在负荷限度、运动等方面低于男性,但耐力却高于男性。第二,在心理特征方面,女性比男性更乐观外向,情绪更加稳定,更富想象力,对艺术更有兴趣。男性则表现出更能自制、谨慎、有毅力。在性格类型上,女性更具适应性但也更易感情用事;男性则更刚毅、果断和独立。第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男性的空间视觉和数学能力比女性占优势;女性的养育反应和语言能力比男性强;男性的侵犯性和支配欲强于女性;女性更善于与人交际。男女还在社会倾向性及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文化水准、道德修养等社会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2、社会现代化呼唤新女性知识化。女性知识素质的提高是女性人格建构的重要内容,它将会给女性带来幸福、自信、成熟和美丽。女性的知识素质与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女性的文化知识水平越高,其社会地位就越高,反之女性的社会地位就越低。

对于当代女性来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就要掌握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交叉、综合科学知识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女性应使其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对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等的一般知识的掌握,对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各种自然现象的常识和现代科技常识的掌握。社会科学是研究如何优化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据女性的特点,在诸如法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是当代女性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些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的知识,例如从医学的发展来看,过去医院以治疗为主,今后将逐渐变成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这种新医学将更加积极地全面参与护理、保育和体育活动,以及营养指导、社会福利、环境管理、增进健康等活动等,这类交叉领域扩大了女性工作的范围。在智力、文化、能力等因素日渐成为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条件下,女性参与竞争和选择的机会也就大为增加,就要求女性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社会发展要求现代女性提高自身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主体性发展集中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就会突出而成为主要的需要。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状况下,恢复女性主体意识,促进女性自我心理意识健康发展,是人和社会摆脱病态和畸形走向健康和正常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从社会和女性两方面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女性意识。第一,加强对知识女性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性意识教育,自觉、自信而勇敢地进入与男子平等的主体角色,承担同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除了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外,还要构建健全的两性文化:一方面要批判男性本位文化把女性沦为自己附庸的第二性,另一方面要批判、反思传统的女性文化,构建男女两性人格独立、和谐共处、相互发展的新文化。第二,强调教育和宣传在性别角色模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社会进步要求重新确立现代女性的价值定位

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女性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使“女性”同“男性”一样,仅仅作为区别“生理”差异的词语,而没有任何社会的、世俗的含义,让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女性特质的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今天,妇女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这种隐性的“贤妻良母”模式和显性的现代男性模式的双重压力将妇女置于两难境地,难以左右逢源,严重影响了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性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

女性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女性的自我价值定位。现代女性应具有三种价值。一是社会价值,即妇女是社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女性获得经济社会地位、赢得社会尊敬和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基础。二是生育价值,体现了妇女伟大而可敬的母性。三是家庭价值,表现为敬老爱幼、操持家务,从心理上凝聚家庭。妇女的社会价值和生育价值是妇女在社会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支柱,妇女的家庭价值确立了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要协调好与这三种价值相对应的女性的三种情感:即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部分职业女性能够兼顾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也有部分职业女性看中事业情感而忽视夫妻情感和儿女情感;还有部分女性重夫妻情感和儿女情感,轻视事业情感。现代女性应努力开拓三种价值并使三种情感统一起来,才是完美女性的自我价值之所在。

(四)清晰的蓝图——现代女性的理想模式

女性的理想角色模式,意味着能够发展完善的女性人格和充分发挥女性自身特长的模式,并被男性和社会所接受,是女性不断进取、努力奋斗的完美目标。透过前面的分析,现代女性的理想模式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职业——家庭双重角色并重的模式。只有这种双重角色并重的完美形象才能充分体现女性的三种价值并使三种情感统一起来,才是我们时代的妇女理想形象。它突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仅限于家庭角色形象的规定,又满足了当代女性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要求。

三、尚在路上——现实的困境

描绘了美丽的梦想以后,我们能否乐观地认为对于女性来说,将来的世界会更美好?还是说悲观的乌云遮盖着我们心灵的天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女性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究其根源,就在于使男女处在不同地位上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支持这种男女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一)社会经济结构制约女性发展

两性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切社会现象中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

1、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也是男女平等,女性获得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资源经济阶段、智力经济阶段。劳力经济阶段,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资源经济阶段中生产的分配主要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女性在体力上的先天弱势,导致了男女不平等关系随之形成。智力经济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妇女因体力造成的在生产中的劣势正日益减少,从而为妇女就业、参加社会劳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妇女地位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2、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对女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仍然是其基本单位。这种生产方式使女性活动天地狭小、信息闭塞,制约了女性的发展。至今在职业结构层次上,存在着女性处于较低层次的现象,这在较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女性的发展。但产业的现代化,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第四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女性劳动者,成为妇女就业的重要渠道。女性善解人意、细腻周到的特点不但与第三产业的职业要求相符合,而且让男性望尘莫及。可以预言,信息社会中女性将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在第四产业中,以电脑操作以及电子信息业为基础的文秘、公关行业等都将成为女性的天地,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和寻求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社会分工和男女角色模式。纵观历史,两性的生理差异与社会分工似乎是一种必然现象。在占职业妇女80 %的第三产业就业妇女中,除极少数处于经营管理层外,绝大多数从事着各种辅助性或服务性的工作。她们很难向着知识化、科学化的职业妇女特性方向发展,当然她们中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女性有着传统美德,也有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但她们离女性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还太遥远。

(二)生育方式制约女性发展

生育方式和观念对男女平等及女性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要生育仍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女性无疑就要承担人类、家庭生育的重任。女性怀胎、分娩、哺育培养这个漫长的过程,是为人类繁衍后代,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源的过程,但目前仍被认为是个人家庭的私事。女性不但在生育上承受痛苦和劳累,消耗了青春岁月,而且因生育影响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被社会所轻贬。人们往往认为女人事多、麻烦多,就是典型的例证。这种结果一方面造成社会高层职位上女性比例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造成夫妻收人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加深妇女对丈夫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有一定风险,而多数女性并没有应付风险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社会又缺乏对婚姻中受损一方的预防和补偿机制,因此,一旦发生遗弃或破产等,妇女受到的伤害将是深重的。现阶段,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显著地增加,最终责任落到母亲肩上,这样纯母性的作用下降,而教养作用不断增加,生育依然使女性负担过重,并承受了许多不公正待遇。因此,女性的生育是制约女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尽可能从单纯的生育功能中解放出来,寻求夫妻共同教养子女的方式,以便更充分地实现自我的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传统性别角色模式制约女性发展

在传统角色定型化教育里,父亲和丈夫是家长,是经济收人的主要来源,是创业者;男性应当是自信的、强壮的、开拓式的、高大的;他们要承担风险,做出决定和充当家庭的保护人。而女性最重要的是结婚、成家和生孩子;贤妻良母、家庭主妇成为她们不可易移的角色模式。虽然人们对女性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一社会进步的表现已基本认可,但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评价仍偏重于她们在家庭中是不是贤妻良母,而较少注重她们事业上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女性走向社会后,出现的双重角色冲突就是社会化中形成的这种观念使然。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对男孩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女孩,对女孩的期望值明显低于男孩。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孩童时起就树立有助于两性平等、共同发展的新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倡男女共同承担社会及家庭责任,社会就会踏上良性循环的起点,就有可能建立一个男性和女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世界。       

(四)文化价值观念因素制约女性发展

1、文化背景与人的解放

沿袭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观念仍像病毒一样危害着女性的发展,致使许多有才华的女性处于双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不得不在尽可能保证事业的情况下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家庭中,影响了女性内在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还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接纳。例如,在招工、毕业分配、提拔干部等方面的性别歧视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所有这些都束缚着她们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从根本上影响着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同时,男性也为他们压制女性的发展而付出巨大的代价,生活得并不轻松。传统规范要求男子成为具有强大进取精神的生活支柱,这使他们同女性一样受到了压迫,为了避免失败并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男性不得不超能力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社会成就,使男性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还带来了相关的疾病,甚至有的英年早逝。因此,传统的性别文化背景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发展,也束缚了男性的良性发展。

2、女性解放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1)女性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当今社会,女性要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当好“贤妻良母”,就是要做到家庭和事业两全其美,这也是女性自身的理想角色。然而,在社会环境没有随之相应变革的情况下,这两种角色并重的结果会带来双重角色的冲突,乃至加剧两性间的冲突与失调。但是,这种双重角色紧张不是妇女个人的私事,是妇女走向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它是文明进程中人类最终结束性别分工的必然环节,是不可回避的严峻的过渡阶段。

2)女性与男性的矛盾和冲突。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然而,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人类文明却没有赐给男性和女性相同的命运。男性的角色是同一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问题。而今女性在原有家庭角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社会角色。但是,既渴望自立、自强、超越自我,又害怕社会竞争的风浪冲击家庭平稳港湾的求稳怕变心理,是当今社会转轨变型时期妇女特有的矛盾心态。就男性而言,他们虽然主动接受或者希望女性扮演社会角色以分担他们的人生重负,但却不希望这一角色成为妇女的主角色,因为如此男性将失去他们的权威。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就需要男性相应地进行角色转换,强化男性一度忽视的家庭角色,去承担起一部分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        

3)女性与自身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出现了一些女性追求层次降低的趋势,阻碍着女性的发展:其一,出现了“主妇回归”的现象。媒体不断强化幸福主妇的神话:漂亮、温柔,会使用各种高档家用电器和用品,穿梭于超市购物,身着优质的居家服悠闲地侍奉丈夫,无限深情地送孩子上学。一项调查显示,京xx的“陪侍”女郎大多为中、高等学历,据说“内涵加气质”在本行业中更受青睐,这些“知识女性”的知识与学识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为那些男老板们在战场外的娱乐消遣服务。如果女性自愿退出经济领域而享受男性创造的物质文明,那么女性将永远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之下而处于顺从和依附的地位,因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因此,“幸福主妇”的光环是对女性的一种致命诱惑,而女性的解放必然是以女性经济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强大为基础,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实现男女平等。其二,受现代商业文化的影响,某些女性的追求“世俗化”。商业文化的发展不是推进“神圣化”,而是“世俗化”。商家利用一些书刊杂志、流行小说、影视故意刺激、制造这种需求,把女性面孔、身体随意设定为商业广告的形象,商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引导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女性处于被看、从属的地位。这类商业文化仅引导人对物质的追求,并且脱离了文化的本义内涵。女性的需求若被束缚在生理层次,女性就会追求物质享受,这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小蜜”、“二奶”等现象,既与封建文化中落后的性别意识相联,又显然是与当今追求物质享受、社会信仰缺失、追求层次低等相关。
                四、突破围城——对策和出路

综上,我们该怎样解决严峻的现实矛盾以求得女性及全人类更好的发展?笔者为大家提供几种对策,供大家参考商榷。

(一)女性与男性的协调发展

妇女解放决不意味着男女互易其位,更不是妇女向男性“复仇”或重建母权制的统治。妇女解放应是在争取女性应具有的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充分发展与自身生理相协调的女性气质,努力在符合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创造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男女两性的解放是相互依赖的,如果女性得不到解放,男性的彻底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妇女解放的出路就是女性与男性协同发展,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

  1、积极寻求男性的合作和支持
    就女性而言,首先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妇女要努力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广泛的工作技能;确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念和道德意识;摒弃传统的依赖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女性还应努力化解男性对妇女解放的心理抗拒;应当准确并及时转换角色形象,尽不同的角色义务,使男性真正认识到妇女解放给男性带来的利益,自觉摒弃大男子主义。这样,男人和女人就会携手前进,共同推进人类解放。

其次,女性应搞好角色的协调。主要有两个方面:(1)女性角色内部的协调。女性间的角色协调的目的在于提倡和树立互相理解、支持、关照、帮助等高尚的思想和情操,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力量。(2 )两性角色之间的协调。要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和肯定妇女在物质资料生产中和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创造的巨大价值,形成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从而加强对妇女的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最后,搞好女性多重角色的转换。现代妇女对自己的多重角色带来的矛盾冲突没有整体协调的经验,主要是一个角色的转变问题,因此,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位置,才能使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相得益彰。第一,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转换。实现这一转换,妇女自身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清除心理上的自卑感、依赖性;同时要把目光从家庭转向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全部价值而奋斗。第二,角色间的相互转换。女性在岗位上应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地、尽职尽责地获得社会角色的个体,而不是女人;但当她们回到家庭中,就要表现出温柔、多情、细腻等女性特征,会使丈夫在感到心情舒畅的同时,又能体会到男性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从而有效地减缓矛盾冲突。

2、改变男性本位的传统价值观
就男性而言,首先应该改变男性本位的传统价值观,调整自

己关于女性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的传统观念。社会需要女性的参与,没有女性参与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没有女性文化的文化是残缺的文化。马克思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没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男性要充分认识到妇女的解放同时也是男性的解放,女性参与社会能够解除男性家庭支柱的枷锁,减轻男性的压力。其次,女性自身需要具有现代女性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观;确立独立自主创新、参与和争取成就的现代人生观;确立男女平等、民主、法制的现代政治观念;确立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开放式思维、辩证思维等;保持传统人格中的优良素质,并具有现代化的开拓、创新的意识;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现代化技能;参与多样化的文化社交生活;追求高雅和深沉的气质内涵。最后,男性应改变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强烈期待。当今妇女已走向社会,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她们要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男性应该重视这一变化,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贤夫良父的责任,相应地进行角色转换,既减轻妻子的角色紧张,自己又能体验到家庭的天伦之乐,促进两性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和谐统一。

3、加强社会化中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思想的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孩童时抓起,从小就树立起有助于两性平等的、协同发展的新的性别角色观念;大众媒介要大力宣传女性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男女协调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正面树立新型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承认自然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提倡男女共同承担社会及家庭责任,促进女性与男性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

(二)女性与社会协调发展

女性的发展应该是汇入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的,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实现女性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第一,女性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女性在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的过程中,谋求女性的发展,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二,女性具体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相结合。女性投身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代表着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其中也包含着女性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女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同时,女性也有自身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新时期需进一步完善妇女权利立法,既使妇女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又促进了国家法制建设。第三,女性先进分子与群体行动相结合。各行业的先进女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聪明才智,赢得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承认和尊重,她们对推动女性的发展起着号角的作用。但是新时期女性的发展应努力着眼于广大女性群体,让她们参加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行列之中,使新时期女性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历史的一页已翻到了21世纪,当今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新阶段。这个社会向位居其中的中国当代知识女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供充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女性前所未有的荣幸,也是前辈中国女性孜孜以求的理想境遇,相信当代的中国知识女性必将充分把握住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接过前辈们的火炬,在女性解放的漫漫征途上走好自己的路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10年6月。

2、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第21页。

3、郭戈:《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教育研究》1995年第9期,第37页。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 卷, 第571 页,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

6、〔美」w.古德著,xx章玲译,《家庭》,第249 - 250 页,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1 版。

7、〔美〕丽莎.斯冈茨尼等著,潘建国等译,《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第23 页,xx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8、高虹:《论当代妇女解放的现实标准》,《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第33页。

9、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第1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杜燕桥(1974年4月—),女,1995年毕业于xx美术学院,xx市美术家协会会员,xx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知识女性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困境及对策》出自: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87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最近更新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