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论文(新版多篇)-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
来源网站: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2024-01-19 21:10:31
【编辑】三农论文(新版多篇)为科普读物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篇一:农论文 篇一
关键词:城市化三农问题农民工就业
一、城市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三农问题,指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由一系列体制上、经济上的原因所共同引起。建国后,新中国一穷二白,想要发展经济,早日实现国家的“四化”必须走工业化道路,而走工业化道路,需要雄厚的启动资金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由于当时我国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不能从外部获得巨额的资金来支持,所以只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一方面进行原始工业积累,一方面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资本积累:一是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来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然后再投入到扩大工业生产的建设中去。二是通过统购统销的政策,切断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来获得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三是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控制城市规模,限制农民进城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农业。这种以暂时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方式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只要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同时通过国家财政的扶持反哺农村,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提高农民收入是可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现计划经济,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不但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使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三农”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逐步累积,并成为制约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城市化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1、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2、乡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从1978年的17.9%上升2006的43.9%,20多年来平均以接近1个百分比的速度增长,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比较落后的,不但落后于世界城市化水平,而且也落后于与我国实际收入水平大体相当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滞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收入一直较低,内需严重不足,巨大的消费市场无法启动,致使商品销售不畅,企业开工不足。此外,城市化的滞后也阻碍了“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因为“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要解决这一点需要大规模的减少农民数量,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把沉淀在农业中过剩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对此,理论界和决策者大致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用“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市化发展的共识。总结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三农”问题根本原因说到底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中又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尤甚,这种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不但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加剧了农村与城市的分离。解决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策略是实现传统的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量减少农民数量,城市化战略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措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在第二、三产业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一方面可以扩大消费,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总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民把自己的所得收入汇回家乡,或者带着自己在城里的收入回到农村进行创业,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过来又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国家税收总量不断增长,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三农”,最后形成一种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三农”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过少,这种资源环境压力大,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的国情历史地注定了中国农业长期实行分散的超小农户经营,在农民变成少数之前难以推行合理规模的大农户经营制,只能在众多小农户及其可能接受的联合形式实现集约经营。然而这种生产力提高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营方式很难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而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聚集经济效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化进程也将加快,人口的聚集可以带来土地的集约,而且农村的人口转移可以使土地在农民手中适度整合和集中,这种情况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中科院《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称:当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即达到市场化要求,此时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生产成本才有大幅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明显进步。城市化的和谐发展能有效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样,“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三)从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不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同时也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就要大力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和提高城市化率。150年前的欧洲、美国以及紧随其后的日本都经历过由村镇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过渡,这种过渡的关键和基础就是通过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当今的富裕国家最初是农业国,依靠技术进步和经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最后才成为城市化的工业国。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8%,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3%左右,而美国和日本的农村人口比重不超过2%和5%。再来对比我国,研究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尽管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1%,高于巴西、哥伦比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6.3%、3.1%、6.7%、5.0%;但在城市人口增长率指标上,我国只有3.6%,低于巴西、哥伦比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的5.2%、4.9%、6.1%、4.8%。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3.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1%。无论是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值来看,还是从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人口比重之比来看都处于不合理的区间。因此,加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赶上世界发达国家。
二、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现实困难
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然而,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简单地把一些看似完美的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我们更应该理性地思考它的优点和不足,因为在用城市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理论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困难。
(一)就业和农业人口问题
要使转移出来的农民真正地进城就需要有大量长期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需要提供比原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进城的农民。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从1981年到2006我国的失业率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上升阶段,1981年我国的失业率为3.8,从1982年开始到2001年失业率虽然逐步上升,但一直低于1981年的数字,然而从2002开始,我国的失业率突破了4.0,2003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4.3,此后几年一直在4.3左右,而且我们公布的失业率只包括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并没有包括农村中的失业人口和城镇居民中未登记的失业人数,有资料显示,如果按照1990年劳动参与率推算,2006年应当工作而不打算工作的城镇劳动力高达4,438万人。再加上847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闲置劳动力约为5,300万人。目前城镇失业率在16%左右。如果按照农业生产技术、适度规模化的要求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只需要6,100万农业劳动力。因此,目前农村中还剩余劳动力高达2.5亿。失业率这么高的社会,城市化还能满足进城农民的工作要求吗?更为严峻的事实是: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用人成本的增加,必将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使用。进城农民与其他群体相比大部分是知识素质较差、技能水平较低的群体,他们一般只能从事科技、知识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显示,一旦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形式恶化,出口将会大幅度减少,企业的生存将会非常困难,失业增加将不可避免,最先受到冲击的也将是从事于这一低技能的民工。发改委2008年8月3日的统计表示,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此外,在金融危机中珠三角出口企业大量破产导致大批人失业也向我们证明了同样的事实。
据国家发改委的测算,如果按照“十五”计划平均每年新增1,200万就业速度,中国在20__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会达到55%的城市化率,而那个时候人口大约在15亿左右。这意味着即使达到了实现全面小康的预期目标,中国依然还会有7亿多人生活在农村。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在上升,经济吸收就业的速度却在下降,况且,到20__年我们能否达到55%城市化率还不知道?如果减少农民的数量不是按照就业来说,那是按照什么来减少?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么多的农民我们能大规模的减少吗?难道就是单纯地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可见,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不能有效转移到城市,城市化战略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粮食生产问题
我们先抛开城市化本身中城市所需要的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不说,退一步讲,如果单纯地把为了大规模地减少农民数量而减少农民,农民进城使城市化率和非农业人口比重提高了,那么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按照我国的国情能保障吗?也就是说,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能够给非农业人口提供足够的保证吗?近几年,虽然说农村农业形势好转,但是,这是相对于自1999-2003年农业方面特别是粮食连续4年减产、农业再次出现徘徊的背景来讲的。
就粮食产量来说,2006年只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1996-2006年全国总人口增加9,059万人,城市人口增加20,402万人,人均粮食从1996年的414公斤减少到2006年的379公斤。因而近四年来的增长还只是恢复性的增长。相比来说,自2003年以来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供需矛盾扩大了。1997年、1998年我国是农产品净出口国,每年有60-80亿的美元顺差,2006年则有140亿美元的逆差,现在我们是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了。2007年出现了猪肉、粮食涨价便是一个信号。到2008年更是发生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2008年cpi持续高企不下,食品因素起了绝大部分的推动作用。在粮食产量几经努力尚未达到安全保障的5亿吨水平下,随着我国人口峰值到来,还需增加1亿~2亿吨的粮食,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传统“南粮北调”的格局已经向“北粮南调”的方向发展。一旦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污染等公共安全事件,往往会造成区域或城市的食物在数量或质量上短期内无法保障或市场局部短缺,城市食品安全又促成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
在此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大规模减少农民数量,不只是专家学者们的想法,这也是农民的想法,而且在当前的现实中,由于城市与农村,从事农业与从事非农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很多农民已经放弃了农业,不但他们如此,他们还要求他们的后代也是如此,当前农民队伍萎缩的现实就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今后谁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土地问题
当前许多城市的政府热衷于通过扩大规划区的合法途径征用更多农村土地,用以经营开发城市的土地,作为推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手段,致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多过快,损害了“三农”的利益,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和工矿区用地由1996年的5.42万平方公里,增至2005年的7.27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2,055平方公里。按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建设用地由1991年的2.7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6.78万平方公里,14年内扩大了约4万平方公里,年均扩大2,860平方公里。新扩的城镇建设用地60%以上是耕地,且多为优质耕地。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耕地特别紧缺的国家来说,所面临的大规模建设占地的形式十分严峻。尽管已早将节约宝贵土地资源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在以往开发建设的实践中,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根据国土部门的统计,到2004年8月全国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886个,规划用地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其中实际建设占用土地1.03万平方公里。这种粗放式的城市化扩张不但没有解决我们的人地关系,反而使农民、农业和农村用地向城市化再一次作出让步,导致资源占有关系更加紧张,而这不正是城市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吗?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确实通过了城市化解决了类似于中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他们的人口是没法与我国的人口相比的,我们国家光农业人口就要比他们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他们人口出现了过剩可以向殖民地移民。他们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化,而我国呢?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以及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既不能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向殖民地大量地移民,也不能实行土地完全私有化,现在有人主张实行私有化认为这样可以加快土地流转,将土地有偿地集中到一些种田大户手里,但是,如果当土地现行所有制结构转化到私有权、私有制,将会对中国农村、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城市化战略也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
(四)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国外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我们在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失败的地方,日本在城市化在过程中还存在农业人口过度进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问题。1993年日本粮食的77%靠进口。2003年60%的粮食靠进口,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墨西哥的城市化率已经高达80%,但是在墨西哥,城市中有大量的贫民窟存在,社会治安混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存在,巴西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也是如此。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考虑城市本身的承载力问题。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盲目发展,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急速”的城市化使许多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污染效应和拥挤效应,城市生态系统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住宅、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用地比例偏低,随着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设施短缺、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从而是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贫民窟等“城市病”不断涌现。当把农业人口大规模地引向城市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居民,解决住房是其中非常一个重要和迫切的问题,而当前的现实是数千元的房价已远远超过了农民的实际购房能力,尽管政府通过一系列按揭贷款、廉价房制度来积极推进城市化,然而,解决住房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财政、资金、土地、分配等。此外,进城农民的保障制度真的能建立或者是真正实施起来吗?要知道我们的人均gnp在2005年只有1,709美元,这样一个巨大的保障问题,可能人均gnp在2005年达到42,007美元的美国人也无法解决,如果不能,那么将怎么办?城市化战略并没有对此做出解答。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构筑合理的城市化体系,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域流向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进大城市的偏好,东部发达地区一直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这种情况虽然是市场化引导的结果,然而,毕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大城市由于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明显高于小城镇使得大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所需要的资源远远要高于小城镇,此外,大城市由于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较小,服务业发展的缓慢使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使得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这些对于转移当前过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不利的,因此,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小城镇资源和产业空间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以此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减少对大城市人口过于拥挤的压力。大城市也应该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质量和利用效率,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达到能耗更少、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可持续。集约型发展城市使各种经济活动在城市综合体内互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城市的容积率从而发挥更大的空间效应。只有通过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层次递进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才能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充分发挥其优势来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为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二)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只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既要扩大对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和范围,又要尽快把已确定的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政府也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业发展不但要承担起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而且对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农业公共品供给范围,从而扩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良好的环境
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需要进一步调整不合理的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为农民市民化保驾护航。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这要求政府部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服务平台,逐步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门槛,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条件,以及对进城农民从事职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解决其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对一次性出让承包地后进城的农民,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对待,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与城市下岗职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三要彻底地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同时加紧研究制订新时期适合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户籍制度,使其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市民化、有利于户籍管理、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保护耕地,科学经营土地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因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的市民化,又会使一部分土地农民手中空置出来,因此,科学经营土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严格保护耕地,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其次,要加快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户承包的土地转包、转让、入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使已转移出去农户的土地向纯农业户集中。再次,在城市土地的经营上,实行由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结合型相结合经营方式,探索出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城市土地的新路子,集约使用土地,不断提高经营城市土地的技巧和水平,获取最佳的持续的经营城市土地收益。
篇二:农论文 篇二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把农村中小学集中到中心城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开展远程农民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如何有效地转移和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转化为优质劳动力,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对配套的教育措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则成了研究的重心。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层面,配套的教育措施也不能局限在“三农”的圈子里。
一、降低办学成本.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缺的是资金,少的是投人。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要求政府加大投人满足教育需求只能是难以如愿的美好愿望;加强制度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增加教育经费,但是因为体制与观念的惯性,也非短期所能凑效。所以,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大背景下,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压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用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好的教育。
(一)中小学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应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各个年龄阶段分布情况的分析,近年学龄儿童将逐年减少,这样,原有教育设施难以充分利用,甚至大量闲置。为了集中资金,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减少重复建设,学校应适度集中,向中心城镇靠拢。农村居民分散,中小学生奔走于相距较远的学校和家庭之间,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不安全,推广寄宿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各个乡镇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所中学,二到四所小学,结合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简管理层级,优化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办学质量。
(二)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农民教育
要改善“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村太落后”的状况,就一定要加强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但农民教育经费太少,农民本身对接受教育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开展农民教育一定要考虑好三个方面的因素:要就近,便于农民学习;要成本低,农民不必掏多少钱就可以学习;要能学以致用,有很强的实用性。从降低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应该就地取材,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场地就近利用村公所或者中小学校,如果学校白天不能给农民教育提供教室,就采用一校挂两牌的方式,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给农民上课;教学方式采用远程教学方式,有远程教学服务网络的,进行网络教学,条件差一点的,利用优秀教师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条件更差的,只需要准备一台电视机、vcd和几张光盘影碟,只需中小学的一个普通教师组织教学,就可以把优秀教师和技师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农民,大大降低教学成本。
(三)教材回收,重复利用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教材,通常回收利用五年以上,学生无须购买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入学费用,而且能减少因印刷大量教材造成的纸张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节约资源,减少费用;农村教育经费紧张,更应该回收教材,重复使用,降低学习成本,减轻教育负担。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城市适应性教育并重,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转化
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一般在总人口的10%以下,而我国农村人口达70%左右,有9亿多农村人口。不改变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生产资料稀少的现状,就不可能达到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只有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而且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农村目前的富余劳动力,而忽视了学龄阶段的农村人口,要充分考虑他们数年后的就业和出路。这里讲的转移是指地点的变换,是指农民工进城;转化是指质量的变化和提高,进城不能只是城市边缘人,务农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耕作方式上。为此,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变,在抓紧时间完成这一阶段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尽力追赶第二阶段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熟练技术人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有本土特色的技术教育和培训。
1.为获取劳务输出收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全国有7800万农民工,据专家估算,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数量巨大的农民工每年创造大量的劳务收入。据统计,2001年四jli省出省农民工560万人,打工收入400亿。尽管进城农民工数量巨大,2004年沿海地区还出现了明显“民工荒”,但是缺少的主要是熟练的技术工,而不是初级的体力工。针对这一现象,政府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需求信息,组织农民工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加强针对性,减少盲流。
2.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中国三个产业层次仍然是第一、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作用和影响还有限,解决“三农”问题,不能超越国情,更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配套的教育措施要强调“科教兴农”,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二)推进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教育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是城镇化,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除了小城镇的吸纳之外,民工潮将成为另外一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引导民工潮向良性方向运转,克服其给城市带来的弊端,除了改进制度性的因素外,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也很重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除了职业技能培训之外,还要重视城市适应性教育。农民工进城打工,意味着他们再社会化,城市适应性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再社会化的速度和水平。通过农民工培训层面、社区层面和工地文化层面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法规、良好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教育与培训,改变其不良习惯,促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提高潜在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都要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两只轮子同时转起来,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内容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的教育内容,以便学生中学毕业进入高职学校后能够很快适应。
(一)基础教育内容应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
传统教育中,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学生高中毕业后,要么进入与以前教育很不连贯的高等学校,要么在毫无思想准备和毫无职业技能基础的情况下被抛人陌生的社会。因此,发挥我国基础教育较好的优势,更新部分教育内容,以便其更好地与高中后教育相衔接,如增设进行初步研究活动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绿色证书课程等。
(二)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全日制与半日制、日校班与夜校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按需开办
1.配合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甚至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升人普通高级中学,同时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和技术熟练工人,因此全日制的高职专科学校既利于高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又利于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2.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展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只要不学习,就会很快赶不上形势,知识技术迅速陈旧、老化,所以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定期回炉。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有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加盟。另外,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技术等级,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提升现有人才质量。
3.教育内容增强本土特色。虽然通过劳务输出能增加本地居民的收人,间接促进本地的发展,但人才的外流不利于本地人才直接服务本地,促进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教育培训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强化本土特色。:
4.加强实践教育,丰富高教、职教的实习、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期,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教育,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准人才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间和场地,能够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多次转换中,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缩短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降低上岗培训成本。
四、建立智力与技术服务中心,加强高校的辐射作用
篇三:农论文 篇三
1.1农科类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陈旧需要创新《意见》第四条提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在调查农科类大学生“您参加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时,19.53%选择了“科技下乡”,15.46%选择了“参观访问”,16.28%选择了“政策宣传”,18.01%选择了“社会调查”,15.77%选择了“文艺演出”,14.95%选择了“其他”。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还是集中在传统的科技下乡、参观访问、政策宣传、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上,而这些形式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不能将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无法真正进入角色,不能在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不能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2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不大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调查“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时,20.65%选择了“收获很大”,70.19%选择了“有收获,但不大”,9.16%选择了“没有收获”。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一定的收获,但是收获不大。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仅有35%以内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运用能力,这说明高校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将学生专业特长和当地农村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致使农科类大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基层,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得不到检验和提高。
2影响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分析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科类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意义,如何与自身的学习、就业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从而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参与率低,参与动机有偏差,参与实际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团委、学生处、院系等部门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自身教学任务没有关系[1];社会各界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主动、积极地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2.2活动形式缺乏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一直秉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一些传统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瓶颈因素。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是以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为主,不能满足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积极探索各种新形式;2)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动特点呈现多元化,传统的实践形式难以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3)没有将学生专业特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往往开展难度较低、操作性较强的参观、走访等形式的活动,却忽略了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导致学生不能提高专业技能。
2.3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为前提,以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蓬勃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缺乏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机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从而制约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并不多,大多数高校只是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整体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无直接联系,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实效性。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机制。一方面缺乏实践项目制定方面的指导,实践项目制定不合理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开展不顺利,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缺乏实践内容的指导,不同的实践阶段需要相应的技术、政策指导,这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成败。3)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目前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实践活动考核成绩大多依据活动总结及媒体报道的影响力界定,对学生是否学以致用、服务地方、服务程度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直接造成“重媒体报道,轻实际效果”的现象。同时,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也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工作不能得到合理评价,没有明确的奖罚措施,直接打击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提高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识,为活动达到实效性提供思想保障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的一项工作任务,更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视。各级宣传部门要把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列入计划,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协调新闻单位开辟专题、专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地方政府、高校、学生形成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局面,以更好地为农科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平台和条件[2]。第一,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具体办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活动的组织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高校要把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全面负责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设问题;第三,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意识,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探索机制创新,拓展活动形式,为活动达到实效性提供可靠保障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是农科类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效果突出的有效保障。要着眼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发展,结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狠抓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四个结合”的运行机制。第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始终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主线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坚定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第二,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将社会实践与农科类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结合起来,为农科类大学生服务“三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与实践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农业高校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更应该与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全方位和长久性的互动关系,力争做到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篇四:农论文 篇四
“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
方法问题制约“三农”工作
一些地方在抓“三农”工作中,只顾埋头苦干,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往往是浪费了资源,空耗了精力。有两种错误的方法值得警惕。
其一,抓整体不注重具体,缺乏操作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力求“高”。目标高远,不顾本地区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不顾市情、县情盲目照搬照套外地经验;二是力求“大”。习惯于“运动式”地抓“三农”,一项工作全民参与、轰轰烈烈,表面上每个部门都在抓,但实际上职责并不明确,没有抓总牵头部门,没有细化目标和验收标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力求“全”。工作部署面面俱到,既没有重点也体现不出亮点。这些都是当前基层“三农”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使一些地方“三农”工作的举措仅仅停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空耗了精力。
其二,抓一点不计其余,缺乏统筹性。一是部门缺乏协作性。不仅农口的农林水牧渔等部门工作上互动少,而且农口之外的部门在涉农工作上也缺乏与农口部门的互动,以至于“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戏”,造成工作互不协调、各不配合。二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项工作之间缺乏互动。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时,缺少系统的思维和联系的观点,结果往往是解决一个老问题,而产生一个或多个新问题。比如各地在成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土地难以流转、留守儿童健康和教育问题突出等诸多新难题。三是“三农”与工业化的矛盾问题。许多地方把财力、人力、注意力都放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上,不仅市县讲工业化,连乡镇这样的农村基层政府也在埋头搞工业化。四是城镇化带来的“留守”问题。农村中的“精英”大量涌向城市、集镇,留守的都是所谓的“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抓“三农”工作需要辩证法
克服形而上学的最好办法,就是辩证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系统的观点来把握“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决定抓“三农”工作既要坚持整体抓也要坚持分开抓。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体。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去谋划、去推动,才能真正抓住“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作为一个整体的“三农”,并不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简单叠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互之间各有特性。不仅彼此的工作重点、工作对象不同,而且工作规律也不一样。抓农业不等于抓了农村,抓农村不等于抓了农民。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片面地侧重某一个方面,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整个工作视野停留在小圈子里,造成局限性、孤立性。
“三农”工作的联系性和多样性,决定抓“三农”工作既要注重内涵又要顾及外延。农业是农民从事的主要事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农村是农民工作生活的家园,是农业生产的土壤,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环境和条件;农民是农村、农业的主体,是农村的建设者、农业的生产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单个个体事物而存在,同时又独自对外发生复杂多样的联系。抓“农民”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农村和农业,而应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跳出固有思维,可以把农民转化为职工、商人、经纪人、市民;抓“农村”问题,决不仅仅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还有一系列诸如农村环境整治、村镇建设、乡村组织建设等问题。
“三农”工作的系统性和联动性,决定抓“三农”工作既要相互配合又要各司其职。“三农”工作部门的区别,仅仅在于业务主管部门、工作牵头部门、相关涉农部门,各部门在“三农”工作中都有各自的职责,缺一不可。例如,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如何配备好乡(镇)和村委领导班子、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效能、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等,都是重要课题。农工部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管部门,不仅要制定本区域“三农”工作发展规划,还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三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尤其是要协调、统筹涉农部门的工作,工作量大,责任重。因此,在“三农”工作中,各部门都要调动起来,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流通行业要负责带动农产品销售,科技部门要负责科技推广,教育部门要注重提高农民工素质等等。
在实际工作中抓大也要顾小
抓大,主要是抓“三农”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比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政策,比如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政策,比如“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及“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投入政策。
抓大,重在抓部门、工作和上下的协调。比如农业建设,需要农口的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等部门的协调,需要农口内扶贫、移民、综合开发、农垦、土地等部门的配合,需要财政、发改委、工商、物价等综合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比如农村建设,需要协调规划、建设、土管等部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需要协调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总之,抓大,就是要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抓各级干部,抓工作典型。
顾小就是要细化和分解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农业建设方面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常规农业与特色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还要抓防火防汛防虫,要抓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顾小就是要抓群众工作,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既要抓在村的人口和劳力,也要抓外出务工的,既要为群众解决发展经济方面的难点,也要为群众生活上的困难分忧,包括子女上学、农民看病、打官司等问题。
顾小就是抓落实。要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人,分头去抓,开始要部署,中间要检查,最后要验收,一环扣一环,推进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你也可以在科普读物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农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三农论文(新版多篇)》出自: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866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弘扬建党精神,贡献工行力量
相关文章
- 乡镇2021年三农振兴工作年度总结和下一年工作安排
- 专题学习研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发言
- 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交流研讨材
- “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心得体会
- 在全市“三农”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 “三农”工作总结
- 三农论文(新版多篇)
- “十四五”“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 20__年“三农”工作总结
- 三农工作总结精品多篇
- 做好”三农”工作心得体会
- 食品公司服务三农发展情况简介
- 三农工作计划(精品多篇)
- 三农论文精品多篇
- 三农金融科20__年工作计划
推荐文章
- 联合党支部20__年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营业部联合党支部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联合党支部党建述职报告
- 20__年度高校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报告
- 社区联合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总结20__
- 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副县长年度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述职述德述廉报告20__年
- 支部书记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校长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总经济师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2023年度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基层干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述职述德述责述廉报告
- 街道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武装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个人年终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2023年度述德述职述廉报告
- 20__年度述德述职述廉述学述法报告
- 副校长年度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个人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个人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安监局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述德述职述廉述效报告
- 述职述廉述德述法报告
- 综治委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财务总监年度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学校领导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个人述德述职述廉报告
- 安监局述职述廉述德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年终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20__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街道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20__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村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党支部副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党支部20__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社区党支部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小学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20__年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学校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教学部学生党支部抓基层党建述职报告
推荐专题
- 端午节活动个人总结大全
- 试用期员工转正工作总结
- 乡镇基层干部个人工作总结大全
- 2021年信访工作总结大全
- 2021年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稿大全
- 护林员个人工作总结大全
- 森林防火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整治工作总结汇报大全
- 乡镇党委党代会换届工作报告大全
- 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工作总结汇报大全
- 2021年基层党支部工作计划大全
- 2021年下半年党风廉政工作计划大全
- 《红海行动》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大全
- 公司员工转正述职报告大全
- 单位职工退休申请书大全
- 2021年防溺水安全建议书大全
- 2021年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大全
- 2021年中秋节活动方案大全
-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大全
- 2021年中秋节促销活动方案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主持词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关于红色文化宣传主题演讲稿大全
- 优秀党务工作者个人事迹材料大全
- 话廉洁守初心专题研讨个人发言稿大全
- 我为群众服务工作心得体会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个人自我剖析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个人自查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专题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干警教育整顿自查自纠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协干部培训班个人心得体会大全
- 2021年劳模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体会大全
- 2021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大全
- 幼儿园防溺水教育活动总结大全
- 幼儿园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方案大全
- 防溺水安全倡议书大全
- 退休教师退休会议上的讲话大全
- 2021年最新干部任职表态发言大全
- 开学典礼上的教师代表发言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自查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自我剖析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大全
- 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大全
- 最新入党志愿书模板大全
-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大全
-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大全
- 在学校家长会上的发言大全
- 医院医生个人年终总结大全
- 口腔诊所年度工作总结大全
- 教师职业规划报告大全
- 牙科医生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