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教育学的论文精选6篇-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6篇教育学的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篇一:教育学的论文 篇一

《乐理》是音乐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学习有关声乐的性质、记谱法、调式调性、和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建立音高、调式、和声概念的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的教学是研究音乐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单调乏味,所以很多学生对乐理、视唱、的喜爱度不高,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加之多元化的授课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乐理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并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讨论记忆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编码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根据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已将原本独立的《乐理》、《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从而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视听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合并这两门课程是高专学校音乐教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基本音乐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记忆能力和音乐的感受力。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大多是零基础的并且都已十六、七岁了,想要练成固定音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又是必须面临解决的现实问题。怎样来有效解决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深思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音程、和弦等乐理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视唱练耳》方面的困难,利用计算的方法加以实施突破。进而更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视谱、听音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调式和声印象和调式和声意识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一、为了更好的进行乐理课程的教学,大致把课程目标细化为三个层面

1、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与音乐先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丰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丰富自身的音乐素养。

2、能力目标: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从理论层面完善并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强调理论必须能应用于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积极的培养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理论层面完善并指导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专业化成长。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即:“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

3、情感价值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本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情感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被动去教,不如主动去学。所以,应从教学理念上首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突出课程要位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基本乐理》课是必须的、必要的、具有兴趣的。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能力提高的保证。突出《基本乐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学生则乐意去听,去记,去思考,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基本乐理》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也得到相应的体现。可见,三者有机的融合,本身的“能力”和“价值”,这一点必须从理念上加以明确和注重。

二、为了提高视唱、练耳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用形象思维描述音级的声音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用形象思维把掌握调式音级的音准和音高及其倾向和解决,最终达到通过音乐审美来学习调式音级的目的。从审美角度学习和声音程。教师可以通过提示学生注意音程色彩的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以避免不注意整体音响而盲目找音,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运用音程性质的音响色彩去听、去唱、去记。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听一些经典、熟悉的音乐片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旋律音程色彩感的兴趣,在愉悦、放松中学习音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节奏训练需要系统的有目的性的正确的掌握节奏感,强化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员的记忆里。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从而真正提高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应从根本上纠正本课程传统教学理念中的弊端,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趋之若鹜;应进一步完善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性质、目标、方法和规律,抛弃“教条化、本本化”的僵化思想和单纯的“为学理论而教理论”的教学理念,做很好学科定位,创新思维,尝试探索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本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真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二:教育学的论文 篇二

摘要:高校的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部分,对于中国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高校中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随着中国的发展一直进行着,不断的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而高校之中“教育学”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关于“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从未中断,它关系着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教育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重视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的进行教育领域新理论的探索,基于此,本文中笔者针对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可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教育学;学生

一、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当前高校“教育学”已经被十分的重视,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的强力支持以及着力强调对于教学的培养,高校的“教育学”课程正同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一样,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也在飞速的变革中。高校“教育学”的重要性从很多方面的可以看出来,只有良好的教师培养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学生的高素质、高能力教师,而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本身也是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随着当今高校“教育学”的重要性不断的增加,国家教育局对于它的投入力度也是不断增大。出台了很多关于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方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当然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仅仅依靠颁布相关的政策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仅仅通过这些就能够改善、完善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更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网络视频和网络教学等等的方式不断的更迭,教育学必须要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不断的改变,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不容停歇,应当迅速打破当前“教育学”教育的瓶颈,提升教育学之中与现代科技和现代观念的结合。加强对于新时代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师范类学生具有更好的教育新时代学生的能力。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迫切性问题

教育学领域的变革无时无刻都不在更新改进当中,随着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学的变革便于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迅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去改变现状。

1、当前世界的发展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信息模式丰富多彩,传统的单调教学模式给当代的学生带来极大的枯燥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难以找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学生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传统的“教育学”教学是以“一纲一书一案”为教材,每一科的教学都是在教案的基础之上按照知识结构来进行的,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难以感受到课程中生动灵活的一面,主要是教师按照模板来讲解案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难以得到真正的知识和理解,对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摧残。这种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看似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实一旦进行真正的教学模拟,结果一塌糊涂,完全没有表现出的那种从容和生动。当教育失去了鲜活和生动的特性,学生的热情和对于未来教学的憧憬就会丧失很大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2、当前的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之中,极大的缺乏了讲课授课的真实性。“教育学”的授课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很全面的一种授课过程。而当前的授课却十分的单一,只采用了教师按照教案讲课的形式,几乎没有基础教育教学的时间课程,无法把教学当中的最重要的实践经验体现出来,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实例进行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真是的情景和形象。当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育学”的课时安排很少,限于课时安排的时间短、场景单一,教师也只能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力去给学生们示范真实的情况,去给学生传授真实的教学经验。但是着不仅仅是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形成了教育上的各种浪费的同时也偏离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不足的改进方案

教育学的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不能出差错也不能随意采取方案。要不断的实践和改良,依托真实的案例和真实的依据去解决改进方案的更新。首先要结合时代发展,将具体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作为基础,将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作为核心,从整体出发,完成教学模式的变革。

1、采用灵活生动的授课模式,把教育事业的伟大性体现出来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灵活独特性的理解。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是一名学生的同时,也是未来教师的储备,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去作为一名学生去学习,还要把自己带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理解自己教师的课程特色和教学技巧,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时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学特点。不能单一的去作为一名学生去学习老师的教学内容,这之间的平衡需要老师很好的去把握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学生和老师身份的未来教育领域的人的提升。

2、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老师教授的内容,更要思考老师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技巧,用什么方式去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留下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选题,学生不仅仅从在做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也能很好的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每个人的教学理念的行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于同学的交流与老师的讨论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概念。

3、督促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很好的帮助“教育学”专业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在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领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执行能力,处理课堂各种情况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在这一块增加课时,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时间,去完成对于自己学到的知识的验证。对于学生的排课,尽量集中实践课程的时间。学校也应当去主动创建相关的教学情景,增加真实场景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精心选择含有丰富知识和学术信息的案例,让学生去更好的在好的实践环境之中得以更好的提升[5]。

4、给学生更加自由和有趣的学术作业。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于作业的认可程度,更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应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形成多样式的交流模式,增加学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同其他学友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升学生使用现代媒体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对于现代教育模式的理解。

四、结语

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亘古以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教育从事者的培养更加是重中之重,对于高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不可挡。但是改革的内容要慎而又慎,要不断的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实践同理论结合不断的推动教学模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05):88-96.

[2]曾必好,鲍秀梅。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英语学科教育学”课程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05):123-127.

[3]鲍淼芳。高职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1-13 24.

[4]李娟,王东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2014,(02):80-81.

篇三:教育学的论文 篇三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任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00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学历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平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调查,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平。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干部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另外,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国家应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财政标准的市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财政支持。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有5%的学生已经受益。

(三)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结硕果

制订校本研训方案,提出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实施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学校教导处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然后召开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内容,再由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领导参加每个科组举行的活动,教研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组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有考勤和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渠道,通过举办专题研究课,课堂会诊、案例评析、成果展示、问题探讨、共同切磋、经验交流、集思广益等形式予以落实。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思考,让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科组集体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时,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专题研究课,提供一份有关研究课的说课材料,写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学案例,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实施“六个一”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把考试、考核作为教师竞聘上岗的依据,确实让教师紧张起来了,但紧张过后是风平浪静,能胜任教学者埋头苦干,上不了讲台的依然优哉游哉,工资分文不少,谁也不了岗,这极大的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改革要彻底,要将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要让教师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外部看,学校师资可相互流通,对教师优化起到外部供给的压力作用。建立教师行业资格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会人共同的努力建构。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中国的腾飞也必世界瞩目。

【参考文献】

[1]关锐捷《“重中之重”的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警钟长鸣》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

[2]周满生《中国迈向终身学习时代》中国农村研究网。2002年

篇四:教育学的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为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实践领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以利于对他们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尽快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围绕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了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等,并初步探讨了反思型教师的成长。介绍了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结构及其内部运行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分析了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条件。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性教学模式反思型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改革传统的教师学习与成长模式,并寻求新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学开始兴起和发展,并以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学从本质上区别于经验性教学,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实践的优化和合理化,从根本上要求改进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以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尽快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认识

1、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理解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首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美国的伯克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这一概念的基本假设是:教师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发展着的个体,任何教师在心智上还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教师也应被视为“专业人员”,但是这种认识还不是目前教师的实然状态。然而只有如此定位,才能达到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育水准的目的。第三,教师要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布兰克曼(blackman)认为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成长”;教师也应该是积极的研究者,同时,在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分析

现行的教师专业性质的定位是:教师工作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专业,但还不是一门成熟的专业。这一定位是我们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基点。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实际是指是新教师的入职训练和在任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这种培训模式往往强调知识的技术性,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技术的熟练程度。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当前现有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和地区性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这不失为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问题在于,从本质上说,这种培训模式忽视了中小学教师自身内在的因素,因而很难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实际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学策略的优化,但没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获得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理论灌输居多,内容、形式与教学实践脱节。

当前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对教师进行一些有关教育理论的短期培训,使中小学教师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促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但这些培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甚微。

在国外,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学者瓦利对反思性教学模式构建的观点,瓦利总结了五种反思模式。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在这五种反思模式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有机的互补。问题在于,瓦利的五种反思模式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机联系,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在具体的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指导或者说缺乏操作性。通过对国内外的分析,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要展开反思性教学就不能不构建一种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何谓反思性教学

美国的舍恩认为,主宰着美国专业教育的是“技术性教学”的思想,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单纯的理论灌输,轻视实践问题解决,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师范院校开设的广泛的学科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程最多只能为学生将来做一名教师作好知识及思想上的准备。由此,传统的教师教育是按照一条“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来设计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师培训模式的思想基础,于是培养“技术熟练者”成为了教师教育的实质性目标。舍恩的这一批判性的观点,无疑为反思性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实际上代表了其优于传统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进步之处。因此,应当这样来认识反思性教学:它是以优化教育理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改进为动力的教师全面发展成长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客观上要求教师个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意识,只有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的专业成长。具体地说,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信念在教师专业素养中处于最高层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其它方面。通过以下案例可说明反思性教学是如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

向学生道歉

(某初中一年级某老师讲述)

上课铃响后,我发现坐在靠墙位置的同学还在交头接耳,我立刻点名批评了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刚才那个被我批评的女同学一直含着眼泪。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我没有去过问,一直等到下课,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想问情原因。起初,她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出原因。其实,上课铃响时,她的同桌还在讲闲话,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见了,我不分青红皂白给了她一顿批评,所以她感觉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错怪了她,连忙向她道歉。可是,之后几天她心里一直有这个阴影,没有露出过笑脸。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行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有着丰富复杂的特性。案例最后的一系列反问,改变了该教师对课堂教学性质的看法,引发了他的课堂教学观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和反思,并把观察、思考和反思的结果转化为切实的教育行为,他们的教育信念就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通过反思性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教学行为依据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优化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当前,教师必须注重反思性教学,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其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而支持这些理解和认识的教学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外显的理论,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而产生变化,但这类知识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内隐的理论,这类知识在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当然,这两种理论知识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外显的理论可以转化为内隐的理论,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究竟采用了什么理论,因而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外显的理论之间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然不会产生改变。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讨论,使外显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使内隐的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强调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关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操作模式,比较著名的有埃拜(j.w.edlby)模式和拉博斯凯(v.k.laboskey)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学应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其中,反思性计划是起点。拉博斯凯认为,反思性教学由动力环节(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行动环节(包括情景、过程、态度和内容)和结果环节(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决实践问题)。

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应当是由这样的四个步骤或者阶段组成:

动机阶段: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教师职业内部动机来自教师个人和群体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其中包含着教师对教学现状的不满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要求,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则构成了反思性教学的外部动机。

计划阶段: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反思动机及这一动机在适当条件下的强化,推动教师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计划酝酿。在计划酝酿过程中,教师个人和群体基于研究的需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对教学实践加以不断的反思,作出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导致了计划的制定,并创设必要的条件,思考计划如何执行。

行动阶段:即反思性教学计划的执行阶段。在行动中,行动涉及到具体的反思内容、反思的情景、条件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具体步骤、环节,教学反思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因素,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涉及到教师个人和集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和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理想、价值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评价阶段:对教学反思行为的评价,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二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优化。

为了对反思性教学模式有更为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扮演一个双重的角色:一个角色是舞台上的演员,另一个角色是台下观众或者评论者。这种双重角色使教师能够发现他们潜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对自己的个体教学行为能够获得一种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认识,发现新的更好的促进行为变化的方法,了解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二)反思性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运行过程,笔者认为,源于教师个人和群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深刻体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强烈不满,即教师职业内部动机的强化,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构成了反思性教学的外部动机。这两种动机促使教师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师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计划和行动。在计划酝酿阶段,教师个人和集体因为有改变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产生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学实践计划的制定,在此一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作出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导致了计划的诞生,并创设必要的条件,思考计划如何执行;在行动阶段,行动涉及到内容、情景和过程,也就是行动的具体步骤、环节和细节,教学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条件,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涉及到教师个人和集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和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理想、价值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这也许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对行动的评价,应当考虑的,一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的优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发现新问题,从而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三)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反思性教学有许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写作教学日志,听课和观摩,个案研究。

其一、写作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个人的记录文件。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记录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个人的认识、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

教师在一节课或阶段性工作之后,用教学日志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的基础。教师或者独自展开反思,或者与自己的同事展开讨论,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及在下次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和采取的措施,这种讨论很容易使教师从其同事那里得到许多启迪和经验。日志使教师经常地反思教学经历,教师也可以把日志作为自己教学案例的一个发展史的记录,以反馈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蹩脚的日志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记流水帐,一类是一般性经验总结。

通过记日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为行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养成写教学日志的习惯,作为反思的手段,时常归纳、总结,往往可获得对自己教学实践比较全面的认识。久而久之,一定能成为一名对教学充满热情、有自己教学特色和风格的优秀教师。

其二、听课与观摩

互动和交流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相互听课,相互学习,观察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师生关系等,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听课能使教师彼此切磋,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学的检查、评估,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教师相互观摩教学,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发现的问题等,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课堂观摩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课堂观摩情况,教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改进方案,并再次回到课堂,直到取得相应的结论。课堂观摩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保持开放心态,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交流活动,以求发展。

其三、个案研究

教学个案是对教学实践的描述,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师与学生的行动、思维、感受。个案不仅仅是讲故事,在特定的个案里还包含抽象的理论和原则。个案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教师们对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权衡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从多重角度看待某一问题。个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师们熟悉有关概念,然后从所提供的个案中进行概念和结论的研究,同时使教师们寻求与概念和结论相关的问题,并使之与他们的直接教学经验相联系,就先前阶段的问题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深思和讨论,最后运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论证,鼓励教师们为个案寻求可能选择的结论。

(四)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条件

在教学实践当中,反思性教学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内省,一是交流。内省和交流都是教师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内部动机作用的结果,内省源于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求有所改变,有所提升;交流则诉诸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是,无论是内省还是交流,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性条件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对于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高的教师而言,即使教学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也往往把责任归之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归之于家长素质不高和不配合,归之于社会、社区的环境不理想,而不愿意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缺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唤醒他们的职业道德的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所任班级学生的成绩不错,而实际上,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的严厉苛刻以及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和文体娱乐为代价,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记忆以应对考试,“好”的成绩完全是用时间磨出来的。当这些教师陶醉于学生成绩并把它看做是专业水平标志的时候,是否应该反思他们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做的事情,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远。

当教师由于责任感的缺失而导致教学行为不当时,学生受到的影响往往是内隐的、深层的,对其今后的发展势必产生长期消极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走向和进程。没有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增强,就缺少了教师走向专业成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反思性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理论修养,并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执着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学模式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

(一)反思型教师的实质

反思型教师代表了教师专业成长前进的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实践、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经验型教师的特点,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进步。反思型教师强调教材与师生间的对话,由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而经验型教师只关心与教材的对话,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在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进行理性推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怀疑态度。经验型教师依赖于机械模仿和经验习惯,顺从权威而又依赖已有经验。在教学实践上,前者把教学看成一门艺术,强调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后者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成一种技术性的控制过程。

(二)反思型教师的教育途径

反思型教师的教育途径要在宏观的层面上实现,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微观领域的操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其一、教学研究

反思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在认真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注意,对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形成理性的认识。自觉的教学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为教师,有了教学科研的自觉性之后,还应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选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与展示等等,都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即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的行动过程,其中贯穿着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行动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规模比实验研究小,它主要瞄准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步骤、方法,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开展研究。教师可独立思考,或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参考有关理论、模式以及与学生座谈,提出设想,制定出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试验计划以确定其有效性。教师对这一系列研究过程、方法及有效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与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的自我教学研究。

其三、终身学习

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反思性教学建立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基础上。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一部分来自于反思,一部分来自于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是反思的必要基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反思性教学能力,形成职业发展能力,而这一能力必须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来培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需要精选几部重要理论著作,反复研读。专家学者的文章、相关教学研究的期刊也能帮助教师开拓视野,接触最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促进教师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教师也需要结合实践深入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将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纳入科研课题之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坚持自学是教师终身学习以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反思性教学既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又是促进自我变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它不仅会对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学习经验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会改变教师职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首先探讨世界变化的观点并以一种新的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新的世界,进一步探讨态度信仰上的变化和新意义上的变化,然后探讨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上述变化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职业观点,影响其团队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

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要满足这一发展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一种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反思纳入这一动态的模式中,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的成长公式。这一公式清楚地指明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师的反思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杜威在1932年就提出了人格性因素在教师“反省性教学”中的作用。有的教师不能进行好的反思性教学,不是他们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而是他们自身的人格出了问题。因此,反思不是制度化的或者技术性的,也不是具体的条条框框,我们必须按照人格发展的原理和特点来进行反思型教师教育。关注教师反思性人格的发展拓展了我们的反思型教师教育途径:反思型教师教育不单单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来进行的,也主要从教师人格发展的视角来进行的。

总之,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无疑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55.

[3]李金巧。杨向谊主编,思考·追问·探究--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

[4]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4)。

[6]钟秀英,周先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7]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8]杨国燕。反思性教学: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9]张贵新,饶从满,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述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0]梁燕玲。教育反思:一种促进教师成长的科研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6(8)。

篇五:教育学的论文 篇五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篇六:教育学的论文 篇六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新课标下数学教育学教学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小学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数学教育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在新课标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已经成为了相关教学人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环境下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提高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变化等一系列综合知识的学科,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结果,更要教会学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遇见的难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小培养一种全面的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很少从本质上挖掘学生潜在的数学才能,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应该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对数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较落后,在教学理念上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在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经常抓不住重点,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偏低。

1.2数学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观点和理念与日后的教学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可见对数学教育体系的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十分必要。但是从目前高校的数学教育体系来看,其课程的安排与规划存在着突出的课程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足等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对小学数学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数学分析、几何解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数学模型、近世代数、高等几何等。这些课程通常在大学的一至三年纪完成,可见数学理论课程占据了总教学时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内,学生只能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也没有学习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师。通常会在大四进行数学教育理论以及实习的相关课程,而教育心理学、数学思想方法等课程的开设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学生对教学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会走很多弯路,降低教学效率。同时,分类过少、含糊不清的选修课程也是影响学生从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效率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人员的工作素质,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目标,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想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心理,听从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达自身的相反,这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此外,这种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与与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教学理念相互一致,当学生迈入工作岗位,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才能以同样的思维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起一种既善于思考又能够实际应用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其次,数学教育人才的合理培养和需要对现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加入数学探究、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充分明确数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使其真正了解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所应该承受的责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高校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应该适当的增加数学教育心理等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在进行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对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完善,如果没有实践行动的检验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课程中,归纳并总结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梳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找到新课标教学体系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学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曹春艳,叶蓓蓓。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7(05):55-59.

[2]李兴东,张睿。关于数学教育学核心概念的认识与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12(02):118-122.

[3]蒋桂银。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的建议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2):33.

[4]刘小辉。实践-意义取向的数学教育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6(06):209-212.

[5]朱华伟,徐章韬。教育数学:缘起、旨趣、现状和意蕴[j]。数学教育学报,2015,13(04):30-32.

教育学的论文精选6篇》出自: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374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最近更新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爱游戏全站app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